Saturday, September 6, 2014

读书笔记 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猜想,韩信的双线阵

《史记》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我留意到孙武的背景是一片空白,其兵法十三篇精炼奇妙,字字珠玑,无一字多余,也没有任何战例。先秦诸子的作品中都会有作者的语录出现,孙子的十三篇不仅没有任何战例,也没有作者的语录和事件参与记录。在武经七要中只有《司马法》与之类似,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又云:“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司马法》是一本古典兵法的汇编摘要无疑。
猜想孙子十三篇和《司马法》类似,也是某种汇编摘要。不过孙子的十三篇远胜《司马法》,我很好奇孙武从哪里得到原始资料,《司马法》是齐国的兵书汇编,却逊于孙武的十三篇,不由得怀疑十三篇的作者和我是同行,也是个翻译官,翻译了什么异文明的兵书摘要。
我不相信没有作战经验的孙武能原创十三篇。鉴于这十三篇超越了所有其他兵书,难道是从丝绸之路来访了一个地中海文明圈的国师?
孙膑和庞涓这对同窗的故事异常戏剧化,但竟然是真的。《史记》有明确记载,汉墓出土失传的《孙膑兵法》竹简记载有孙膑策划击败庞涓的言行,和《史记》符合。奇怪的是鬼谷子这厮教出的徒弟未免太牛。或者鬼谷子是顺丝绸之路来访的?
仔细分析庞涓的战绩,打得韩赵满地找牙,但和孙膑对手盘两次,都完败。两次都是和韩赵鏖战很久将要胜利时,齐国大军直走大梁,逼他回师,以疲惫之师回援,汉尼拔就是这样失败的,出了回援败招后,又以疲惫之师中计追击齐军,还能狂妄到相信齐兵怕他,这种层次的智力,似乎谈不上明智。庞涓既然不算是随机应变的佼佼者,他能得到魏王的信任,委以军权,能打败韩赵,我猜测他拥有增加军队战斗力的知识,虽然谋略欠佳,但和不动脑子的韩赵硬碰硬总是能赢。这知识不像是新式武器,鉴于他会看齐兵的灶,对魏王炫耀阵法,会不会是某种新式后勤知识和新式高效步兵战斗阵型呢?庞涓能上孙膑两次直走大梁的当,同样的当上两次,不像是聪明人,要我相信笨人能取得对韩赵的优势,只可能是笨人拥有超越并克制韩赵当时战术的某种知识。
庞涓对韩赵的优势使我怀疑鬼谷子是从丝绸之路来访的国师级的外宾。
《史记》中记录了韩信三次列阵决战的故事。有趣的是竟然都是双线阵。韩信的第一线都先败,但溃败的第一线并没有冲乱第二线,说明第二线有某种队列变换,能让出通道让败兵从身边跑过,所谓开而入之。韩信的对手之所以在列阵决战中惨败给韩信,是因为一种只对韩信无效的经验——只要敌人败退,就必然兵败如山倒,溃败的人流会冲乱后面行列,只要猛追就行了。古典中国的步兵战术和步兵阵法都没有考虑溃败,对士兵的要求都是战不旋踵,死在自己的位置上,若局部溃败,溃兵肯定会冲乱后面的阵形。甚至一直到明朝都是这样,戚继光的阵法很详细,没有考虑局部撑不住时败退的选项,一句话,步兵列阵决战的时候,不许后退。
若是诱敌,古典中国都喜欢用高机动的小部队诈败,引诱对手用高机动兵种追击,脱离步兵主力后,中个埋伏就精彩了。但步兵列阵决战,除了韩信我找不到第二个能在两军接战后,允许整个战线的步兵败退,能不冲乱第二线的神人了。
韩信三次决战都完胜,并不是对手笨,而是对手看到韩信的步兵全线败逃,以他们所有的知识,都只会条件反射似地判断为已经胜利,下面就是追杀扩大战果了。韩信的对手都不相信也不理解会有个第二线竟然不会被第一线的大量败兵冲乱,而自己全军兴高采烈地追逐,混乱了队形,使得指挥失灵,经过鏖战追逐的混乱的士兵,撞上严阵以待体力充沛的第二线,当然不可能重复打败第一线的光辉业绩,而韩信的骑兵包抄,或放水截断,就扭转了战局,原本以为大胜的一方心惊胆裂体力耗竭指挥失灵队伍全乱套,当然转身溃逃。
我总结了韩信的步兵决战秘笈。以某种队列操练,可以对败兵开而入之,当混乱疲惫的得胜之师撞上第二线时,发出信号,放水截断或两翼骑兵出击。我猜,假如韩信不是因为被族诛,他的战术会有传人,古典中国也应该会把韩信这种步兵战术发扬光大,也会出现类似罗马的三线阵。
和三线阵相比,唐朝六花阵和宋朝平戎万全阵都有致命弱点。六花阵和平戎万全阵都没有考虑到局部承受巨大压力崩溃,溃兵冲乱其余部分的可能性。且这两个著名阵法都没有两翼,一个是圆阵一个是方阵,似乎坐待被两翼包抄,希望对手蠢到均匀地围攻自己,在古典世界第一的中国强弩的火力下蒙受伤亡后败退,然后藏在中间的骑兵再出去追杀。却没想到若对手先包抄截断退路,再以远程火力骚扰,在前沿士兵疲惫之后,找出薄弱点。以优势兵力突破,造成溃兵流,赶着溃兵冲乱一切,予以全歼怎办呢?
三线阵无法对抗骑兵民族,因为步兵民族的两翼骑兵不可能护住自己的两翼,面对纯骑兵的草原民族,步兵只有列圆形车阵,六花阵和平戎万全阵都是对抗强大骑兵的有效阵型,可惜古典中国战术没想到对败兵开而入之这个简单的队列变换,战不旋踵说得容易做到难,何如允许溃败,让败兵躲到背后重整呢?
似乎韩信的族诛,导致韩信的允许步兵决战时全线溃败的绝技失传,没有能弥补古典中国军事上最大的软肋,纵观历史上主力决战,大多是一方局部溃败,溃兵冲散战力完好的战线,历史长河中,步兵民族丢失了韩信的这种战术,似乎埋下了靖康的伏笔。不抑制商业的宋被野蛮人击败奴役,铁木真家族提倡了最邪恶下流狗屁不通的理学,扭曲了整个汉语文明,明朝的科举继承了铁木真的理学科举,和唐宋有天壤之别,这点扭曲导致唐宋不可能发生的明朝海禁政策和僵化的中枢指挥。中国竟然放弃了海洋,唐宋时海洋贸易极发达,广州在唐朝时有数万阿拉伯商人(被黄巢杀的)。若多重战线的战术存在,宋庞大的步兵部队在野战对抗骑兵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地崩溃了,如果平戎万全阵增加一个开入之的队列操练,纵然一层又一层的战线被击败溃逃,但想要它整体溃败,那是难如登天。若宋没被摧毁,汉文明没有因为铁木真的科举而被理学扭曲,我猜古典中国的商人必然会从贸易伙伴回教国家处得到古典希腊的书籍,宋的时候,希腊代数几何集大成者是花刺子模人,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只要有一个好奇心强的翻译把那些希腊著作搬运进来,就会改变历史的轨迹,也许继承雅典衣钵并发扬光大就轮不到北欧的日耳曼人,而是我们,开辟新航路的,建立议会立宪的会是古典中国的商人。纵横七海的也许该是广东佬或浙江佬了,要知道杭州湾和广州港都曾是宋的贸易大港,一小队渴望新市场新航路的要钱不要命浙江佬开着小破商船发现美洲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