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7, 2018

步剑新书导言

步剑新书




英文原书名:《A New System of Sword Exercise for Infantry》
威廉.柯罗威斯父子出版社(WILLIAM CLOWES AND SONS)出版印刷,地址:查宁十字街13号。出版于1876年。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馆藏。
Google公司扫描。 


作者: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Richard Francis Burton)
翻译:乔光宇


愿将本书敬献给:
吾王陛下之英国陆军元帅剑桥公爵大人,以感谢亲切鼓励之恩。补益《步剑实战》,诚本书之志。
吾王陛下谦卑忠诚的仆人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
敬上

导言



在阐述吾人的新式步战剑法前,愿先介绍新旧剑法之不同。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文明世界的远程武器已经取得巨大进步,而军刀或曰挥砍类武器的理论与实战却并无变化,实际上,若有变化,也是变得更差劲。英国陆军所用的两路剑法皆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第一路且更为古老的剑法是《步剑实战(着甲战)修订版》[Infantry Sword Exercise (with plates): Revised Edition],作者:英国陆军人事行政部(Adjutant-General's Office)和英国骑卫(Horse Guards)。1874年英国女王文书局(H.M. Stationery Office)监制出版于伦敦。第二路剑法是《骑剑导论(无甲战)》[Instructions for the Sword(without plates), for the use of Cavalry],作者:英国陆军人事行政部和英国骑卫,1871年6月版。

第二路剑法可一言蔽之。尽管这路剑法相对较新,但仍然和更古老的那一路剑法一样,已陈旧过时。它实际上只是"步剑实战"加上"追击实战"和"收剑实战"。只某种程度上吸取了现代骑枪术,远非颠覆性新创。这路剑法到目前为止还行。专门骑马使剑战斗的技巧很少,只是在徒步使剑战斗技巧上作些修改而已,有经验的剑手不用教,自然就会。剑法真章其实还是步斗。可惜书中有些观点似乎并非出自有实战经验者。例如,第27页:"因马在快速移动中,故而向前突刺不需用什么力,只要在手臂所及范围内,准确命中即可。"这样就够了,真的么?实际上应对新丁反复强调:接敌时,即使马只是小步跑或慢跑,向前突刺也绝不能用任何力,否则必会刺得太深只剩剑柄在外,以至于要么被拖落马,要么被迫弃剑,假如还能来得及松手的话。关于这个论点,吾人已在拙作《铳剑实战》(System of Bayonet Exercise)第27页阐述:

"教官应努力教会士兵突刺时不要用力,特别是在用左臂或引导臂突刺时,太用力通常刺不中。以铳剑浅浅刺入躯干(吾人加一句:剑亦如此。)已足以击倒敌人。很多优秀的年轻士兵丧生是因为刺入敌人胸膛过深,在第二个敌人扑来时,无法快速拔出铳剑迎战。为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突刺动作应快,但用力要小,更像掷飞刀而不是突刺,刺入后必须立即迅速拔出。"其实,突刺应被视为两个间隔越短越好的连续动作:刺和拔。普通人,特别是英国人,需要长时间训练养成习惯,概因彼等总喜欢一剑刺去,半天不收。

《步剑实战》其实压根没用,只是坑人陷阱和误解错觉而已。除了页码以外,1845年版的修订本和旧版无甚不同,吾人发现修订本只删除了旧版第26页的一个短句,甚至连1842年4月23日的希尔爵士(Lord Hill)的将令都还保留着。修订本只适用于与着甲人相争。在1845年,战士头戴牛奶桶一样的宽顶军帽,身穿长外衣和鳞甲。现在已是1874年4月,战士头戴现代的烟囱管帽形高军帽,身穿纽扣紧身硬领短上衣,腰带和剑鞘和以前一样无变。现在的战士动作非常gêne(法语"僵硬"),俗话说:僵硬得像根棍儿。这都是托法国或意大利裁缝的福。

吾人对此书几乎每一页都不敢苟同,特别是对"七攻防"的剑靶,对这剑靶形状不敢苟同——你见过谁身体是圆形的?对握剑的手法,对防御姿势,对防御或格挡,特别是内侧交锋防御(第四防御),对长刺,对足的角度,对整套"仿真练习",吾人也都不敢苟同。

将会在下文具体讨论这些"攻防"。关于握剑,吾人认为有一点很关键:拇指的位置。在《步剑实战》(注1)里,无论在进攻还是在格挡中,都没有注意拇指的位置。早在1828年,Müller提出一个观点叫"d'appui"(法语"支撑点"),即以四根手指握剑柄,拇指沿着剑柄背面伸开,如此可更好地操纵剑刃,避免用无刃剑身打击对手。此握法通用所有场合,只除了"划圆劈"动作以外,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讨论。有些阔剑和小剑剑术教师喜欢在剑指对手时,沿着剑柄伸展食指。除非是在为了休息握剑手而变换握位时,我反对这样握护手刺剑和花剑,因为此种握法没有益处,徒疲劳手腕。正确地使用拇指,"拇指平伸于剑柄背面",虽然初学时,特别是对已经养成错误握剑习惯的人而言,有难度,但却是所有"非剑尖刺击剑术"(注2)取胜技巧的基础。
注1  在书中,除了“右侧安全距离”(第13页)和挥砍第七式(第16页)外,其他挥砍动作拇指都环握剑柄。
注2  法国人将剑术分为两大类:一,剑术,或曰剑尖剑术;二,军刀术,或曰非剑尖剑术。

关于防御姿势,有很多争论。很多,其实吾人认为大部分,现代剑手,完全遵从较为古老的剑法,把三分之二体重放在左腿上(参见《步剑实战》第19页),可惜,这样太过了。通常认为这种姿势暴露身体较少,而且重心靠后可为长刺积蓄更多力量。我们可能记得,1862年,Cordelois在巴黎的击剑学校中改进了这个动作。吾人对旧式动作的反对意见如下:离对手越远,攻击动作行程越长且耗时越多,而且,吾人还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若两胯两腿均匀承担体重,则更利于"持久防御"。实际上,没有任何人的大腿能撑得住五分钟重心靠后:前置腿肌肉尽量放松的同时后置腿肌肉却要紧绷,会导致后置腿劳累加倍而且有肌肉痉挛风险。仅此不利,即足以抵消所有其他有益之处了。

此外,在《步剑实战》中防御动作很糟糕。倒悬防御(修订版第18页,旧版第21页)是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此姿势很痛苦,应该避免采用。可耻地藏头缩脑,眼睛却要向上看,不自然而且累人。其实头部应该挺直,视线应该自然凝注在对手的眼睛和剑刃上。此姿势需要躬身,浪费了我们英国人的身高和力量优势,右前臂如此摆放,已完全暴露无防御。让新丁摆"倒悬防御"几分钟,不管他两胯力量多强,都会被累惨,这招的奇怪笨拙累人也自然不言而喻了。第四势防御或曰内侧交锋防御(第19、22页)会使前臂处于危险中。第三势防御或曰外侧交锋防御(第20、23页)手太低,导致不必要地缩短手臂所及范围,因此过多暴露身体;这其实不是防御,而是一招拙劣的"过低的第三势格挡"。长刺更糟(第14、17页):身体原本可以轻易前倾,但却向上挺直。至于蹬直左腿,手臂尽量前探,其实初次尝试时,人人都会本能地如此做。旧的姿势不仅累人而且不自然,还缩短了攻击范围,以至于够不着对手。很多剑手仍然上身挺直地使长刺(注3),我很担心用这种古典又不自然的法国剑术能否活下来:须知意大利剑术总是遵循自然的本能,前倾身体。此外,对这种自然而然前倾身体的姿势的争论并非在于该不该用而是在于滥用。在训练新丁时,在提醒不要养成动不动就把胸膛向对手剑尖上挺的危险习惯同时,也应传授这种强有力的前倾动作的真正奥义。
注3  将在下一卷中详细解释,这里仅阐述观点。

错误的倒悬防御/第一势防御/始剑势(即使正确的都应避免使用)




  错误的内侧防御(体重都放在后置腿上了)






错误的外侧防御(其实这是格档而不是防御)



最后,吾人还想指出一个错误:用一根单棍当军刀来"仿真练习",这可能是为了节省剑和训练用的裹刃物。单棍是与剑不同的武器。其为一根带有笼手护手的手杖或轻短棒,和高地阔刀一样,护手不完全,其笔直不弯曲,是棍,没有锋刃,在练习中,敲击相当于挥砍。《步剑实战》也承认单棍有本身的优点,和那些穿着紧身时髦衣服的僵硬人所佩的制式军刀不是一回事。

在两套《步剑实战》中,都避免用"Tierce"和"Carte",而用“外侧”和“内侧”或"右侧"和"左侧"替代,似乎觉得这两个词太神秘,超出英国人的才智所及。吾人想再一次引用吾人的《铳剑实战》(导言第8、9页):

"为什么,随便一个法国兵都能掌握的东西却会难倒英国兵呢?在军事上,我们佩服邻国。我们认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他们训练四个月就比得上我们训练六个月。或者不是因为他们好本事,而部分是因为我们自己有问题?吾人以为,其实他们学得快并非天生,而是因为后天原因。当我们的训练体系完备有效时,当我们的《步兵排手册》能更简洁时,当每个军都有自己的击剑室时,当铳剑训练被列入训练内容时,那时,我相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士兵不比别国的笨。"这是吾人在1853年写的,在1875年,吾人还要补充:"当我们用提升社会地位和前途而不是薪酬,或者采取现代欧洲的兵役制来招募真正的军人时。"英国不再地理上与整个地球隔绝,在道义上也无法置身世外。参与世界,逻辑上要求我们学习世界,我们所有独有的制度,比如志愿兵招募制度等,迟早要跟上世界潮流。

其实最新的法国剑术专著(参见《军刀术》(Escrime au Sabre)作者:巴黎的Dumaine,1875年,法国海军及海外领土部(Ministre de la Marine et des Colonies)出版,第229至256页的剑术操练手册。)并不比英国的剑术专著更先进。左手的摆放(第232、233页)从头到尾都不对:这种左手姿势在长刺时,必会滑动导致整个动作失准。左腿的后退步法(第235页图5)太拘谨。在同一本书里的其他图里(第20页图16),躯干皆自然前倾,但在长刺中,身体反而一直挺直。挥砍应如燕飞返,往复而且连续,那本书里可没做到。“倒悬防御”(第240页、244页、245页)可谓狗屁不通。不过呢,法国的手册(第231页)握剑时拇指沿着剑柄伸展而不是环绕剑柄,划圆劈、下劈、上撩(下文将详解)是好东西,而且在挥砍中(第239页)用上了。最后,法国人有个建议非常好(第249页):"一旦挥砍动作命中对手,应立即倾斜着收剑,就好像锯锯子一样。"

本书不讨论阔剑的剑指和击刺,这是古老的东西,只应该在击剑学校里被研究。(注4)但应该教育士兵,若对手用阔剑突刺,则应如何很轻松地打落彼人的阔剑。当彼持阔剑摆剑指姿势时,即,彼剑前伸,吾人只需沿着阔剑剑身一削而下即足以迫彼弃剑啦。另一种破阔剑方法是当对手摆剑指姿势时,左右挥砍彼人的持剑手、手腕或前臂。
注4  若每个团都有击剑室,则可在即使武器不够轻灵情况下,仍练出最适合自己的突刺。吾人认为应以意大利式的上身前倾法,用拇指在剑柄背面伸展的握法,来施展《步剑实战》中的三招刺击。在法国手册中,三招刺击被缩成一招刺击(第239页),法国人这样描述说:“把剑尖降低至胸口高度,伸展手臂,翻转手腕,拇指在下,军刀刃朝上。”

Lamoricière将军是刺的忠实信徒,吾等也是。法国《骑剑实战》(Sword Exercise for Cavalry)(作者:巴黎的Dumaine,1873年法国军部(Ministère de al Guerre)出版)中第178页的骑剑要领(Règlement Provisoire sur les Exercises de la Cavalerie)说:"冲刺总是更佳,因其力量要求小而且更快,更可靠而且效果也更好。"刺比挥砍好,好像一个古老的定理:"两点间最短路程是一条直线。"刺好比走直径,挥砍则走圆弧,两者速度一样,挥砍的行程比刺约多三分之二。法国骑兵剑法不用剑刃,违背了持武器的人类,尤其是骑马的人类,都喜欢挥砍的天性,而且挥砍比较不容易把剑卡脱手。他还鼓吹一种剑身到剑尖逐步收窄剑身不开刃的直剑。法国胸甲骑兵用的仍然是某种护手刺剑,不过剑身太长,护手太重,其实没什么用。现代意大利人喜欢把军刀术用在一对一战斗中,却不肯在击剑室里研究,这完全不合逻辑:一方面认为军刀没有花剑或护手刺剑致命,一方面却又在生死战中用军刀。阔剑因为其重量和形状,加上其防御姿势有瑕疵,故而持阔剑指敌可谓糟糕透顶,此已无需吾人多言。(注5)
注5  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先生说得好[引自《英国王家联合军事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第六卷《论剑身形状》(The Shape of Sword-blades)]: “直剑适合突刺。” 比如,阔刀直刺,刺入的洞和剑身尺寸一致,而制式军刀微微弯曲,这种弯曲导致刺入的洞的宽度实际上变为剑身宽度的大约两倍,波斯弯刀(scimitar)和印度塔尔瓦弯刀(Talwár)的刺入的洞的宽度实际上是剑身宽度的五至六倍,因此,在扎刺时,遇到的阻力也会相应成倍增加。

现在,吾人已对现有剑术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接下来将呈现吾人的剑术系统,预期亦将承受他人的猛烈批评。吾人坦承对自己的剑术系统有很高期望,自认为其中含有两大创新:击手术和背击或曰背斩术,希望是第一本科学讨论阔剑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