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击手术
1.
基础
学到这里的时候,新丁已经有能力开始学习击手术。击手术是剑术训练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投入最多精力练习,但实际上却练习它极少。若能学会本章内容,则对手根本没有机会对你挥砍。毫无疑问,手、手腕、小臂和肘能发出很多攻防招式,它们同时也是最醒目、最暴露的部分,因此也最可能是击手的攻击目标。不过在阔剑剑术中,怕被削手这个简单而真实的秘密却被广泛无视了,或者说未有效应对。在英国,我们用一招后退格挡来应对,此即收腿后退,缩回持剑臂,有时候把右足退到靠近左踵处,有时候左踵旁,有时候左踵后,然而即使是这种很差劲的都称不上是防御的回避动作,《步剑实战》都没有收录(注15)。在法国,甚至在对各种剑术研究最完备的意大利,对击手术也只是一语带过。法国手册中对击手术的描述只有几行。在最新的剑术著作中,有一些尚未中窍的观点:
“击手”(原文如此)可以上撩或下劈对手的前伸臂,视彼露出的空门在哪里而定。
“击手通常用来对付防御有破绽的对手。只要伸臂动腕,一击就能成功,假如对手没能有所应对的话。”
“在对抗击手时,外侧防御最不利,高位第二势防御最靠得住,高位第二势防御也是对抗击手进攻的最好的格挡招式。”
注15 只在第30页收录一幅“腿换位”图。
上面那段话中前半部分有道理,后半部分则完全是臆想。如前所述,右手剑应尽量用外侧防御,而且外侧防御不仅仅是最安全的,也实际上是唯一能对抗击手挥砍的防御。另一本和我们同时代的意大利剑术书说:“若不想持剑臂被砍到,那就把持剑臂胳膊肘展开。”《步剑实战》对此有一些描述(第30页):“若遇小剑(原文如此,其实是指直剑或护手刺剑),可以挥砍第三式(本书的挥砍第十二式)和挥砍第四式(本书的挥砍第十一式)击其持剑臂而破之。不管什么挥砍招式,要想有效,前提都是得够得着对手。若以此二式击彼持剑臂,则可在彼剑剑尖靠近吾人身躯前将彼击破。在对抗小剑时,快速连续施展此二式击彼持剑臂,攻防一体,可获优势。若遇剑术高强动作迅猛者(原文如此),则可在施展此二式击其臂的同时后退,小心保持恰当距离,让吾人能击彼的持剑臂,彼却够不着吾人身躯。”法国人只用外侧防御和内侧防御。不想再引用更多无知的例子。——纯粹浪费纸张。
吾人悟到一事:“击手术”相对其他剑术而言,既不切彼躯也不斩彼头,只击彼持剑臂,更为慈悲。吾人在战场上的单挑中,特别是在印度战役后期的战斗中,常常不得不击伤一些不幸的家伙,彼等因为勇气或荣誉,即使无望获胜也战斗到底。
吾人用好几年时间思索剑术大师忽视的击手术,最后偶然得到一个机会去意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巴尔塔扎(Balthasar)先生的剑术学校短时间进修,于是得以将击手术简化为一个体系,并公之于众。
接下来的内容是为专业剑手准备的。因此,击手术的剑刃挥砍、防御、虚招、剑背挥砍、快斩都只记名称和编号,大多数情况下尽作必要简介。我勾勒出的大纲专业剑手一看便能懂,其中细节则必须经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若要讲清楚细节,那就得非常冗长,故而给出原理就够了。
我完全赞同对成批的新丁讲授简单的准备性操练:三势步法、划圆、交锋防御和防御/格挡,但学剑到了一定层次,特别是在敏捷又聪明,即将成为剑术大师的战士开始学击手术的时候,应该给予单独指导。
2.
击手术剑刃挥砍
下面讲击手术剑刃挥砍,既简单又复杂,从交锋防御开始,这里不可用长刺。
持剑手尽可能伸出,发招挥砍,然后手腕一翻,向对手的持剑臂的肘腕之间发出内侧击手,也可不翻转手腕,直接用剑背(背斩)。假如对手不智地以内侧姿势和你接战,即可发内侧击手。若对手用的是外侧姿势,则不可发内侧击手,因为其可轻易收臂格挡并回敬外侧挥砍。
击手第二式之内侧击手加外侧挥砍
紧跟着在击手第一式后剑尖划个圆(外侧划圆),注意,剑尖划的圆不能太小,否则不能绕开对手的剑护手。
击手第三式之内侧击手双击加内侧挥砍
在吾人的击手第二式落空后,对手通常接下来会施展内侧和外侧格挡,此时吾人用击手第三式。就是击手第一式连发两次,然后以外侧划圆挥砍彼内侧手臂。
击手第四式之内侧击手双击加外侧挥砍
在对手施展内侧、外侧和内侧格挡时,发这一招。为击手第二式连发两次,挥砍对手持剑臂外侧。
击手第二式可以保护手臂,因此没有破绽。击手第三式和击手第四式很危险,因为和击手第一式类似,若对手很敏捷的话,则会把自己的手腕暴露,可能吃对手的快斩。
在面对动作缓慢剑术未成的对手时,可以把四式击手术和左右上变换组合起来使用,左右上变换是将剑身迅速地从对手的剑尖上方绕过去。例如,假如对手以外侧格挡接你的内侧击手双击和外侧挥砍(击手第四式),若其动作过大的话,则用左右上变换就能从内侧击他的持剑臂。
有一条黄金规则:外侧击手挥砍,或从上向下劈,或从下向上撩,都应尽可能垂直;内侧击手挥砍则应尽可能水平。原因很简单,如此运剑可以掩护自己的手臂,减少被对方击手的危险。
3.
击手术的防御(格挡)和虚招
前文的那些常规防御势就足以格挡所有击手招式。不过战士应特别练习后退格挡,即缩回持剑右臂或持剑右臂和右腿都缩回。
用阔剑施展虚招比用花剑更简单,一般是施展左右上变换或诈摆防御第二势。目前的意大利军刀术混合了击剑动作,是一种混种剑术。若对手想使左右下变换,即彼剑尖从吾剑身下绕过,从外侧绕到内侧,或从内侧绕到外侧,则吾收右踵至左足旁,趁机挥砍其暴露的手臂。
左右上变换和左右下变换相反,剑尖从敌剑上方而不是下方绕过,其为虚招,所有剑术流派都有这招,可以四种方法施展。
一
从通常的外侧交锋姿势开始,剑从敌剑上方绕过,从内侧挥砍对手。扬起剑尖和下垂剑尖两个动作应越快越好。
二
一二。双重左右上变换再加上外侧挥砍。
三
一二三。在持花剑时,若对手怀惧心,则袭刺其面,若对手动作缓慢,则内侧击手。
四
一二三四。同上,只是变为外侧挥砍。仅可对付不入流的对手。
后两者可与一招胸(内侧)或肩(外侧)划圆组合使用,划圆夹在倒数第二个动作和最后一个动作(挥砍)之间,不过这些长虚招非常凶险,会使自己在快斩面前门户洞开。尽管如此,它们在返斩时还是很有用。
也许诈摆防御第二势比左右上变换更好。
虚招第一式
简单的防御第二势发挥砍。摆外侧姿势,剑经由胸口下劈(内侧划圆),把持剑手放低一点,剑背上撩或翻转手腕以剑刃上撩击手。剑越靠近自己的身体,剑的划圆效果越好,因为挥砍更加垂直。若偏离垂直过多,则对手有机会变内侧防御应对。划圆还可以增强挥砍的力度,让对手难以应付。注意这个简单的动作不是像旧式剑法的第二势发挥砍那样挥砍对手的腿,吾人前文已经说了,砍腿太容易防,而暴露出来的破绽却又非常致命。
虚招第二式
从外侧姿势起,以一个短促动作变为防御第二势,手背向上,对手很可能变招为格挡第二势,由此暴露出持剑臂。吾使和正常剑法一样的垂直外侧下劈,是否从胸口处出剑划圆随意。
虚招第三式
诈摆防御第二势,诈摆外侧姿势,却发内侧挥砍。以两个小幅迅速动作,骗得机会发出水平内侧挥砍。
虚招第四式
诈摆防御第二势,诈摆外侧姿势,再第二势发挥砍。从下往上撩其手,总是宜用胸口侧划圆上撩。
若对手显然擅长对付小幅度迅速动作,则虚招第三式和虚招第四式的初始两个虚招动作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加大动作幅度虽然使招式变慢,但却正好克制此时的对手。
4.
击手术之背斩和返斩
因为击手术被莫名其妙地忽视,故而大部分专业剑手并不知道背斩和返斩。所谓返斩,不是用无锋刃的剑背,而是翻转手腕,用刃挥砍,其破绽在于耗时,特别是在用剑挥砍时(注16)。更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文明世界的军刀都剑尖开刃,剑背不开刃,没有谁动过给剑背开刃的念头,虽然剑背也是军刀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16 参见《步剑实战》第31页。
制式军刀有剑背部分,且只对剑尖至撞击中心开刃,即三分之一长度开刃。这种开刃方法大约在1844年传入英国,最早由亨利·威尔金森(Henry Wilkinson)引入军队,后来又被《步剑实战》主笔亨利·安吉洛(Henry
Angelo)采纳(注17)。其实开刃部分的剑背也应该开刃。在施展背斩时,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松松握剑,以手腕和前臂发力,上撩,上撩的一刹那握剑猛由松变紧。只要多练习,即可发出有力的“收剑斩”,其心法和大马士革剑的刺斩相同。刺斩有个巨大的好处,其在进攻时仍然能遮护身体,在它面前,军刀显得原始粗劣:因旧式剑法中,军刀进攻前要把持剑手和剑尖高举,剑尚未发,空门已大露。用背斩就没有这个危险的欲砍先扬动作,在背斩出招过程中,剑尖始终都指着对手。最后,若对手未学过背斩,则必出其不意。不过除非是对手毫无防备,很少一开始就用背斩。背斩不应该一开始就出手,也不应该单独使用,而应在进攻招式、虚招或快斩之后。
注17 在法国,很少有人用剑背(false edge)这个词,他们管这叫“à
deux tranchants”,意大利语里剑背是“schiena”、“chine”、“mezzo-filo”、“falso”,意大利语剑刃叫“vero
taglio”,德语里剑背是“rückschneide”、“kurzeschneide”,而德语剑刃则是“lange-schneide”。
半虚招
摆外侧姿势,伸展持剑臂,好似要发外侧挥砍一样,若彼以外侧防御应对,则吾人下垂剑尖,突然上撩,以剑背斩彼手指、手腕或前臂,在此过程中,吾剑缩回靠近身体处,剑尖始终指向彼胸膛。这是已知最简洁动作,除非出手前就被看破,否则躲不开。在第一部分虚招后,即在剑尖下指后,可变为以剑刃挥砍,这是剑术学校中仍然采用的招式,但因为要翻转手腕而慢了一拍。同上,也可与内侧(胸部)或外侧(肩部)划圆组合施展。
虚招第二式加上撩
也可变为虚招外侧姿势加上撩
一二三
这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但风险很大的左右上变换。一,左右上变换,从外侧姿势变为内侧姿势,持剑手手心向上;二,持剑手手心向下翻,但保持内侧姿势;三,内侧背斩,这一招谁也料不到。
当对手剑尖被绕过,其剑尖在吾剑下方,其持剑臂在吾剑攻击范围内时,对手很难格挡吾人水平方向的内侧背斩。也可用剑刃击手,但翻转手腕耗时。
运剑经过
吾人从外侧姿势诈变为防御第二势,对手为了格挡而放低剑尖,手心向下(旧式外侧防御),吾人抬起持剑臂,吾剑从彼剑上方从左至右挥过,至尽可能靠近吾人的右腿,再从右向左同样方法挥回,只是剑身比之前抬更高,以剑背和靠近剑尖部分内侧挥砍对手的手腕内侧。若剑术未成,则这个虚招虽能伤敌,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在剑术精纯者手中,这招很好用。也可用剑刃击手,但因为要改变剑位、翻转手腕,慢一拍。也可以来回挥剑两次,在第二次挥剑后,再外侧挥砍击其手,只是这样子破绽大,只在对手太冷静,不肯上虚招的钩时才如此。
5.
击手术快斩
快斩是击手术的精华,就好比击手术是阔剑剑术的精华一样,可能有些层次无法靠读剑谱来领悟。在精通快斩的剑手面前,持剑臂一抬高就空门大露,即使能躲过击手,醒悟到自己的持剑臂成了目标,剑术发挥也必受到压制。未经传授的人挥剑如同挥棍,这种原始的动作让整个身体空门大露。其实吾人认为,使用军刀时,不管剑法如何严密娴熟,露出空门仍然是主要危险。不管是内侧还是外侧,只要前臂肌肉被砍中,不仅剑会立刻握不住脱手,人也会失去战斗力。
内侧快斩
当剑在外侧的对手施展左右上变换,或剑在内侧的对手进攻时,可以一招内侧快斩破之,其为内侧水平挥砍。也可以用剑背施展,在这种情形下,应尽量把剑前伸,这样做的好处是耗时短。
后退格挡加外侧挥砍
当外侧姿势的对手想施展内侧击手时,吾人即收回持剑臂(后退格挡),向对手伸展的持剑臂发出垂直的外侧下劈,两个动作可组合为一招。不管个子多高,这一招都不是必须收右腿,那一记下劈就足以击退对手了。这一招外侧下劈可以击退任何进攻,因其持剑臂已无防御,鲁莽冒进的手臂不知道被剁下多少条。但假如动作太慢,这招就仅仅是破绽很大的格挡。
剑背上撩
诈摆防御第二势,对手摆出相应格挡姿势,以外侧招式反击吾人,吾人收回持剑臂,两足不动,以剑背上撩,拇指和食指尽可能握紧剑柄。当对手使用长行程而且复杂的虚招和佯攻试图迷惑吾人时,这一招非常有效,可能是快斩中最好的一招。也可以用剑刃上撩,但用剑背更保险。
过斩
原本仅仅是运剑经过,忽变招为快斩。对手意图用击手术或摆防御第二势,预期吾人会用剑刃以外侧快斩应对。吾人手背翻向上(旧式外侧姿势),剑在对手持剑臂上方一挥而过,至尽可能接近吾人的右腿,此时持剑臂已经抬高,再从右向左挥剑,趁剑在高处时,以剑背和靠近剑尖处内侧挥砍对手手腕内侧。当然也可以用剑刃,但还是嫌它慢一拍。来回挥剑可以仅仅为“运剑经过”,但这样破绽过大。
也可在持剑手在高处时,比如摆始剑势时,施展“过斩”;或也可在划半圆至手臂伸展,剑尖下垂,手心向上时施展“过斩”。此时,须把右腿收回至右踵与左踵相触,以便增加持剑手的高度。过斩并非背斩或用剑刃的返斩,它其实是一个名叫“近接挥砍”(译注:敌已在吾剑所及范围内。)的古老招式。
6.概要
下表为击手术或曰击臂术概要表。挥砍,针对该挥砍的相应防御(格挡),完成格挡后的防御姿势或反击招数。应记住,我们不用始剑势,用高位外侧或高位内侧,也不用防御第二势,而用低位外侧防御或收腿。
剑刃挥砍击手
攻
|
格挡
|
格挡后
|
内侧击手
|
格挡第四势(内侧)
|
防御第二势
|
内侧击手加外侧挥砍
|
格挡第四势、格挡第三势(外侧)
|
防御第三势
|
内侧击手双击加内侧挥砍
|
格挡第四势、格挡第三势、格挡第四势
|
防御第二势
|
内侧击手双击加外侧挥砍
|
只收回持剑臂的后退格挡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返斩
攻
|
格挡
|
格挡后
|
半虚招
|
格挡第二势或格挡第三势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虚招第二式加上撩
|
格挡第二势
|
以剑背上撩
|
虚招外侧姿势加上撩
|
格挡第三势和格挡第二势
|
防御第二势
|
一二三
|
后退格挡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运剑经过
|
格挡第二势和格挡第一势(始剑式)
|
防御第三势
|
快斩
攻
|
格挡
|
格挡后
|
所有内侧挥砍
|
格挡第四势加快斩(内侧击手)
|
防御第四势
|
以内侧虚招诱敌最后发外侧挥砍
|
后退格挡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外侧挥砍
|
返斩上撩
|
防御第三势
|
返斩上撩
|
格挡第二势和格挡第三势
|
防御第四势
|
防御第二势姿势发出的挥砍
|
过斩
|
防御第三势
|
虚招左右上变换
攻
|
格挡
|
格挡后
|
单次左右上变换
|
格挡第三势或格挡第四势
|
防御第二势
|
一二
|
格挡第四势和格挡第三势
|
防御第三势
|
一二三
|
格挡第二势、格挡第三势和格挡第二势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一二三四
|
后退格挡
|
防御第三势
|
虚招防御第二式
攻
|
格挡
|
格挡后
|
虚招第一式
|
格挡第二势
|
防御第三势
|
虚招第二式
|
格挡第二势和格挡第三势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虚招第三式
|
格挡第二势、格挡第三势和格挡第二势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虚招第四式
|
后退格挡
|
防御第三势或防御第四势
|
结语
吾人愿以老阿喀琉斯·马罗佐(Achille
Marozzo)在三个半世纪前的一段话为吾人的击手术结语:“对剑柄发誓,不可用师授之术与师为敌。”吾人并不要求读者学剑前先得吾人正式许可,若要报师恩,就把这剑法广传吧。
附录
图为军刀剑柄的改良,最初的改良来自于赛提莫·德尔·弗雷特(Settimo del Frate)上尉。从这位勇敢的军官的图中可以发现,意大利骑兵剑的剑柄的上半部分至少是水平的,而英国的则向下还向后弯曲,导致英国式军刀更容易脱手。作者的评论(注18)更适用英国军用军刀,故而全文引用:
“军刀好不好在于两点:剑身平衡和剑柄抓握。”
“若剑身重量平衡且剑柄抓握很好,则运剑省力,挥砍更快更准确。剑手省力则能耐久战。”
“尽管剑身锻造精良且经科学配平,仍然要注意抓握时的若干平衡变化。”
“剑的重心越靠近剑柄,剑就越轻灵,平衡也越好,反之亦然。”(注19)因此:
“在不改变剑的撞击中心和其他攻防动作所要求的条件的前提下,让重心尽可能靠近剑柄是改良的首要目标。”
注18 《对骑兵军刀握柄和护手的改良以增进平衡和抓握》(Modificazione
all' impugnatura e guardia delle Sciabola di cavalleria per facilitarne
l'equilibrio ed avantaggiare la fermezza della mano sull' impugnatura)。
注19 旧式高地阔刀是一个好例子。
下面的图可全面解释作者的意思。
左图是意大利骑兵军刀握柄。右图是德尔·弗雷特上尉的改良版。
左图是德尔·弗雷特上尉的最新改良。右图是作者的改良。
a 拇指护板
b 小拇指座
c 食指座
左图为常规军刀握柄的抓握。右图是改良军刀握柄的抓握。
吾人觉得他的图1还可再改良,以给手提供更多的支撑点。拇指护板应该沉重些,护手应该轻些,否则剑身会不平衡,一边重一边轻。当然,不用说,在临阵之前,应该用细棉编带,或更好的网状布料缠绑刀柄。